SW-CJ-2FD 洁净工作台,苏州净化 生物安全柜
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地区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现况调查与分析

上海地区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现况调查与分析

[导读]为了掌握上海地区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现状, 本研究采用现场检查方法对全市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数据录入卫生监督核心业务系统后进行汇总

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 、 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所采取的综合措施。针对各类生物安全实验室及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安全防护和管理, 国家陆续颁布实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以及强制性标准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 GB19489-2008) 。本文就上海市已备案的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设备和日常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对 2010 年已备案的上海市医疗机构 、 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 、 血站 、 教学科研机构以及医药生产企业等

的 712 家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全面调查。

1.2 方法

制订统一的调查表, 对调查员统一培训, 采用普查的方式, 对 712 户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全面调查 。分组方式: ( 1) 依据实验室建筑面积分成 <50m2, 50 ~ 100m2, >100m2 三种规模;( 3) 依据实验室所属单位分为医疗卫生机构 ( 包括血站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医药企业、 教学科研机构三类。按GB/ T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规定,对实验室基本设施设备和安全管理等 15 项关键指标进行了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调查结果使用 EXCEL ( 2003 版) 软件进行汇总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 spss15.0 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 P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712 家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调查内容全部输入上海卫生监督核心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剔除, 不符合要求的调查表 104 份, 有效调查数据 608 家, 有效率为85.4 %。 608 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基本情况, 见表 1 。

2.2 不同规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情况

不同规模的实验室在设置定向气流装置 、 门禁装置、 门窗设有防节肢啮齿动物进入设施 、 高压灭菌装置设备设置、 工作人员医疗废物消毒处置以及实验室食品 、 生活物品管理等方面有差异 ( P <0.05) , 详见表 2 。

2.3 不同行业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情况

医疗卫生机构、 医药企业和教学机构等行业实验室在设置定向气流、 门禁装置以及设置窗户和纱窗等

方面有明显差异 ( P <0.01) , 以及在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方面有差异 ( P <0.05) , 详见表 3 。

3 讨 论

调查结果显示, 上海地区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和设备配备率都有很大的提升, 重点环节日常管理也有显著改善, 主要卫生指标均在 80 %以上。

但通过本次调查发现, 实验室仍然存在 4 个方面的问题, 主要是①基础设施不完善, 如实验室未设置门禁装置 、 门窗未设置防节肢动物进入的措施, 特别是建筑面积较小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验室问题更为突出,建筑面积 <50 m2、 50 ~ 100 m2 的实验室门禁装置率仅为 77.29 %、 78.95 %, 医疗卫生机构设置门禁装置率仅为 78.50 %;②部分实验室未配备生物安全柜、 高压灭菌装置等, 未达到国家卫生标准要求。③实验室医疗废物处置, 特别废弃的生物样本、 培养物等物品消毒处置建筑面积 <50 m2、 50 ~ 100 m2 的实验室培 养物等医 疗废物处置 前其消毒 率仅为85.30 %、 81.82 %;④工作人员在开展实验室操作时, 未穿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 如教学科研机构实验室工作人员穿戴防护用品率仅为 76.47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 我们认为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 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在做好基本安全管理措施之外, 更应着重强化以下环节的管理。

3.1 必须配备完善的生物安全设施设备

相应的生物安全设施装备是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全国 9 万多家医院的临床实验室和检验科几乎都没有配置最基本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 ———生物安全柜[ 1] 。为此, 各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室生物安全设备必须配置到位 。安全装备包括:实验操作设备, 如生物安全柜, 是最有效 、 最常用的防护设施, 它可使感染性气溶胶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而不扩散, 从而起到防护作用。 个体防护装备, 如护目镜、 眼罩 、 口罩 、 面罩 、 工作帽罩 、 防毒面具 、 手套、 工作服、 防护服 、 隔离服 、 呼吸保护装置及正压气体供应工作服等 。还有其他常规的保护性设施有移液管助吸器 、 用塑料离心管代替玻璃离心管 、高压消毒装置以及安全罩等 。

3.2 必须强化医疗废物安全处置

实验室医疗废物包括培养基、 分离物及其污染物, 剩余样本及其污染物, 尖锐破碎物, 吸管、 吸头, 其他实验用过的东西等。医疗废物处置必须引起重视, 必须建立实验室废弃物管理操作规程 、 配备专用消毒设备和锐器容器、 建立分类收集制度和消毒制度, 所有医疗废物在从实验室取走之前, 均应使其达到生物学安全, 确保废弃物的有效灭菌和安全转移。

3.3 必须强化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培训世界卫生组织强调:一个健康安全的实验室境有赖于受过良好的培训、 精通实验室安全技术、 并且以自己和同事安全、 社区安全与环境安全为己任的那些人们[ 2] 。实验室工作人员是实验室使用者和管理者, 是最易受到生物危害的群体。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是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 3]。而一些研究显示, 部分实验室人员未受过生物安全性的严格系统的训练[ 4] 。必须加强对所有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开展工作的人员的培训, 合格后方可上岗, 同时对在岗人员也要定期开展培训考核。首先是制订培训、 考核工作制度, 包括培训对象、 周期、 内容和形式;其次是开展培训工作, 包括生物安全知识、生物安全相关制度、 实验室操作规程、 个人防护、 设备设施使用、 消毒技术、 意外事故处理等, 第三是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按照应急预案进行演习、 演练, 提升实验室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3.4 必须定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危险度评估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评估是生物安全的核心工作, 可以促使实验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危害评估可以借助许多方法来对某一个特定的操作程序或实验进行危险度评估, 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判断[ 2], 评估工作应该定期进行, 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特别是实验室搬迁或重建之后、 新进员工 、 新的感染性材料或试剂、 新设备等情况时需要开展评估 。评估内容一般包括危害鉴定及其导致危险的程度评估两个阶段, 进行微生物危险度评估除了要参考微生物的危险分级资料外, 还应考虑其他一些因素, 包括 :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 暴露的潜在后果 、 自然感染途径、 人员操作的熟练程度 、 实验室操作所致的其他感染途径等[ 5-6] 。

相关文章